粗纤维测定仪主要通过化学试剂消煮与重量法结合,去除样品中的淀粉、蛋白质、脂肪等杂质,最终测得残留的粗纤维含量,核心是模拟人体消化过程中不可分解的膳食纤维检测。
其原理基于 “分步消煮 - 过滤 - 称重” 的逻辑,通过特定试剂依次去除非纤维成分,具体流程如下:
- 酸消煮阶段:用煮沸的稀硫酸(如 0.128mol/L)处理样品,破坏细胞壁中的半纤维素、果胶等,同时溶解淀粉、部分蛋白质和矿物质,使粗纤维初步分离。
- 碱消煮阶段:酸消煮后,用煮沸的稀氢氧化钠(如 0.313mol/L)继续处理,进一步去除样品中残留的蛋白质、脂肪及部分木质素,仅保留抗化学分解的粗纤维(主要为纤维素和少量木质素)。
- 过滤与干燥:消煮完成后,用定量滤纸过滤残留物质,去除试剂残留,再将滤纸与残留物放入烘箱(105℃左右)烘干至恒重,称重记录。
- 灰化校正:最后将烘干后的残留物放入马弗炉(550℃左右)灰化,去除滤纸及残留有机物,通过两次重量差计算粗纤维的实际含量。
目前主流方法以国家标准为依据,核心差异在于试剂浓度和操作细节,常见两类:
- GB/T 5009.10-2003(传统法):手动控制消煮时间(酸、碱各煮沸 30 分钟),需人工监控试剂沸腾状态,适合少量样品检测,成本低但操作繁琐,误差相对较大。
- 自动仪器法(主流):仪器内置加热模块、试剂添加系统和计时程序,可自动完成酸煮、碱煮、过滤、洗涤等步骤,一次处理多个样品(通常 6-12 个),且能精准控制温度和时间,误差小、效率高,广泛用于食品、饲料行业批量检测。
主要用于谷物、饲料、果蔬、食品等样品的粗纤维检测,比如测定小麦麸皮的粗纤维含量以评估饲料营养价值,或检测蔬菜中的粗纤维来分析其膳食纤维水平。